如何利用昆虫的食性来防治害虫?

2020-03-02 16:57

问题补充:
27wd4
27wd4 ·
0 0

农科谷专家解答如下:昆虫纲中以肉食为生的约有23万余种,其中大量是捕食和寄生于植食昆虫的,它们都是农业害虫的天敌。

最常见的捕食性昆虫有蟑螂、蜻蜒、猎蝽、花蝽、草蛉、步甲、瓢虫、胡蜂、食虫虻、食蚜蝇(幼虫)等等,其中又以草蛉、步甲、瓢虫、食蚜蝇幼虫等最为重要。寄生性昆虫的种类比捕食者更多,大部分属于膜翅目及双翅目,膜翅目种类统称为寄生蜂,如姬蜂、茧蜂、小蜂;双翅目种类均为寄生蝇。每种植食昆虫都可被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天敌昆虫侵害。如天幕毛虫的天敌昆虫就在百种以上,玉米螟仅寄生蜂就在80种以上。

(1)保护天敌昆虫使其自然增殖需根据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天敌的特性制定特定的措施,我国已有不少成功。据记载《南方草木状》(下)中记载着广东桔农收集黄蚁巢放在柑桔树上捕食柑桔大绿蝽、潜叶甲、象甲、金龟子等多种害虫的方法,直到今日,广东、广西、福建还沿用此法,现在又发展了用竹筒蚁治蔗螟,用大黑蚁治松毛虫。

赤眼蜂是玉米螟虫卵的重要卵寄生蜂。该蜂成虫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容易死亡;成虫还需要吸花蜜,否则产卵量少、寿命短。针对上述特性,我们在田间作豆科绿肥,即可起降温增湿作用,绿肥开花为赤眼蜂提供蜜源;此外,绿肥还可提高大田肥力。大型寄生蜂和寄生蝇也需要花蜜作为补充营养以促使性器官成熟。所以田间作绿肥既是一项好的耕作措施,又有利于保护多种天敌。森林中的地面植被,也有利于提高寄生蜂的寄生效率。据调查1965及1966年在地面植被覆盖度达95%的松林中,松毛虫幼虫被寄生率为55.55%,覆盖度80%的为28.2%,覆盖度50%的为3.03%;覆盖率30%的无寄生。果园中种植苜蓿的研究也证明可增加天敌种类及数量,对控制果树害虫,特别是叶螨,起到了明显效果。

稻田蜘蛛是捕食稻飞虱、叶蝉等重要害虫的天敌。当每亩有飞虱、叶蝉125000—250000头(已达到化学防治指标)时,如每丛稻有 l一2头蜘蛛,在2—4天内即可将害虫控制到每丛 l-2头,不必使用化学农药。所以稻区设计了很多种保护蜘蛛的办法,如秋后保留田埂上的杂草,作为蜘蛛安全越冬的场所;春季灌水沤田时,在水面上撤些稻草避免蜘蛛溺死;夏收时注意收摘蜘蛛卵囊,转移到别的稻田,以免收稻后翻地将卵囊埋入土中。据调查,稻田中除蜘蛛外,还有瓢虫、步甲、隐翅虫等数十种捕食性天敌,使稻纵卷叶螟和飞虱经常处于自然控制之下。但如使用一次农药“甲六粉”(甲基对硫磷和六六六混剂),稻田中的捕食性节肢动物被杀伤99%。试验证明,用有机磷杀虫剂防治稻飞虱的田,下一代稻飞虱的数量远比末用过药的田多。可见保护天敌,避免滥用农药的重要性。

(2)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昆虫通常是在经保护自然界中的天敌后尚不足以控制某种害虫数量处于经济受害水平以下时才使用的,所以防治目标很明确,用来繁殖、释放的天敌应该是针对性很强的。释放天敌防治害虫成功的事例国内外均有报道。

我国饲养和释放天敌方面研究和利用最多的是赤眼蜂属的多种卵寄生蜂。赤眼蜂的寄主范围较广,而以鳞翅目昆虫的卵为主。在防治对象数量处于低水平时,它可以找别的虫卵作为替代寄主以保持自己的数量水平。同时,赤眼蜂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得比较成功,不但可以用多种饲料获得的虫卵,如米蛾、麦蛾、大蜡螟、粉斑螟等仓储害虫以及蓖麻蚕、柞蚕等食叶昆虫,而且还试验成功以人工配料制成的假卵繁殖赤眼蜂。释放赤眼蜂获得良好防治效果的害虫有蔗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四川)、三化螟(广东)、二化螟(吉林)、稻纵卷叶螟(广东、湖南)、玉米螟(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棉铃虫(江苏、安徽、山西、新疆)、大豆食心虫、豆天蛾、粟穗螟(吉林)、松毛虫(浙江、江苏、湖北、吉林)、甜菜夜蛾(黑龙江)等等。

捕食性天敌中研究最多的是草蛉。我国常见草蛉有10余种,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及螨类,也可捕食一些鳞翅目幼龄幼虫及卵。部分草蛉的成虫也属捕食性。繁殖草蛤可用米蛾,也可用人工饲料及假卵。释放防治有效的有棉铃虫(河北、北京);果树叶螨(河北、山东、北京)、温室白粉虱(北京)等等。

(3)从外地引进天敌,目的在于改善、加强本地的天敌组成,提高对虫害的自然控制效能。这往往用来对付新输入的害虫,由于该害虫离开了原发生地,失去了原发生地的天敌控制而暴发成大害。这时需要从该害虫的原产地去寻找有效天敌,引进、驯化、繁殖后释放,以期能定居和形成自然种群。此外,对常年大发生的害虫,本地又缺少有效天敌,也可考虑从外地引入新天敌。

在害虫大面积发生时,如完全依靠天敌防控,有时还不够,还可采用生物农药控制,例如防治松毛虫、玉米螟就可采用农科谷公司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印楝素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