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婆岭石刻之谜

2020-04-27 18:45

好想知道哦

问题补充:
ptkn3
ptkn3 ·
0 0

南宁市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的雷婆岭带着太多不解之谜,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深坑是人开启还是自然形成?

 

  雷婆岭,那良村连绵群山中一座普通的土山,然而,自从被发现身藏成群珍贵的摩崖石刻后,这座原本安静的土山从此不再安静了。

 

  从邕宁区蒲庙镇车行约两个钟头,记者终于到达了藏在“深闺”的雷婆岭。站在山顶,记者就寻思着这土山到底有何玄机。“这下面别有洞天。”指着前方一处茂密的树丛,同行的邕宁区文物研究所所长雷升神秘地说道。

 

  拨开两旁杂乱的荆棘,钻进遮天蔽日的树丛里,一个大深坑赫然出现在眼前。雷升介绍说,这个深坑长达300多米,宽约20米,深度不下30米。记者往下望去,深坑中巨石嶙峋,古树葱茏,盘根错节,凉风阵阵。

 

  从小在雷婆岭山脚下长大的滕同章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就听村里的老人说,古时候,雷婆岭会发出像锣鼓一样的巨响,震天的响声惊动了天上的玉帝,于是玉帝命雷神电击雷婆岭,从此雷婆岭不再听到巨响,但山顶却好似被利剑劈开一般,裂开了个大深坑。

 

  当然,这只是个神话。

 

  有趣的是,雷婆岭本是土山,而这深坑两壁都是岩石结构,巨大的岩石一块叠着一块累积成陡峭的崖壁,且这些石块自下而上有明显的间隔,像是被人故意码起来一般。土山里突然豁开一个岩石结构的大深坑,到底是人工开启还是自然形成?这里面的巨石是天然存在还是人工搬来的呢?

 

  抚摩着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巨石,多次带队来到此考察的雷升微笑着说,虽然还没有专门的地质专家来考察过,但按照他多年的研究经验,这个大深坑应该是地壳运动产生断裂而形成的,而这些巨石也应是自然存在的。

 

  嘉庆朝曾有乙卯年?

 

  300多米长的深坑分为头垄、二垄、三垄。而头垄长达100米的崖壁,俨然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在上面,雕刻着一幅幅刻工精细、边框考究的文字石刻,细细数来,数量多达百余幅。石刻均为阴文,字体有隶书、正楷、行草、魏书等;文有题字、经文、诗词、对联等,形式与现代书法一脉相承,有横幅、条幅、圆形、扇形等,石刻多为赞颂风景风貌及宣扬道教内容等,如“胜似桃源” 、“德著明峰” 、“道大德宏”等。这些石刻中最大的横幅长3.18米、宽1.24米,而长度最小的一幅是个“心”字的单字圆幅,直径约半米。

 

  据雷升介绍,摩崖石刻群中的“胜似桃源”是最早发现的一幅。而在字的落款处,记者依稀可辨认出“嘉庆乙卯年孟夏吉旦,邑庠黄时新题”的字样。“邑庠”即“县学生”之意,清代俗称“秀才”,这段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可以理解为:石刻是由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黄时新的秀才所作。但让人疑惑的是,按照中国干支纪年以60年为一周计算,嘉庆之前是乾隆朝,乾隆乙卯年是1795年,因此下一个乙卯年应是1855年,而嘉庆皇帝卒于1820年, 1855年已是咸丰朝。这样推算来,只存在25年的嘉庆朝根本没有乙卯年,所以石刻上落款的“嘉庆乙卯年”不禁让人迷惑。

 

  “这也许是作刻人的笔误吧。”雷所长娓娓而谈,古时南方离朝廷千里之外,而那良村更是地处偏僻落后之地,“山高皇帝远”,居住在深山里的老百姓对世事变更知之甚少,或知之甚晚,故这里落款的“嘉庆乙卯年”应该是笔误。

 

  古人到底是一次笔误或另有他意,这个落款给后人查实石刻立成的具体时间留了一道难题。

 

  石刻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

 

  而对于石刻最初的来源,当地村民说,与端午节大有关系。

 

  石刻群一角

 

  滕同章曾听祖辈说过,清朝年间,那沙坡翰林学士黄时新与灵山县太平仇效忠,及几名同年进士,在端午时节相约来到雷婆岭旅游观光。黄时新一行人到达深坑时,看见这里树木茂盛、百花齐放、奇石繁多,他们便坐在岩石下,吟诗歌赋。此时黄时新触景生情,之后便叫人在岩石刻上了一幅《胜似桃源》碑词。

 

  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奇特的是,在之后的众多石刻中,落款多为“端午吉旦”,也就是说,很多石刻都是端午节这一天立成的,而在当地,每到五月初五端午节,雷婆岭附近一带的村民都会自发来到雷婆岭摩崖石刻前燃放花炮,举行祭祀、舞龙舞狮等活动。石刻区内《雷庙碑记》也有记载:每年“五月初五,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乘兴而来游”。

 

  这是巧合吗?对此,雷升认为与当地的民俗民风有很大的关系。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一个比较重要的祭祀节日,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水上庆祝或祭祀,但那良村山多水少,没办法在水上举行,虔诚的村民就选择在山上祭拜,并且祭拜完后还刻字留念。“因此,摩崖石刻对研究当地民俗民风有很大帮助。”雷升说。

 

  何人为巨大石刻添色彩?

 

  再坚硬的岩石,也经不起岁月的磨损,而这些摩崖石刻群中,记者发现很多石刻都涂抹上了颜色,红的、黄的。上了颜色,石刻更显鲜亮,字体更清晰可辨。

 

  而在众多涂抹颜色的摩崖石刻中,“胜似桃源”四个抹了黄颜色的大字,悬刻在距离地面近5米高的崖壁上,最是显眼。这些黄颜色是古人在刻字之初涂抹上,还是后人为保护石刻故意涂抹?而这些黄色又是什么成分,竟能承受风雨打磨,保留得如此久远而不褪色?

 

  雷升遗憾地表示,因为摩崖石刻群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现在,还没专家对此作过研究化验。但不管这些颜色是何人在何时涂抹上的,无疑都对石刻起到了保护作用。

 

  遗憾:如此精美的石刻群竟无文献记载

 

  沧桑的碑文

 

  那楼摩崖石刻群有着太多值得考究的奥秘,但遗憾的是,规模如此之大、内容如此之丰富的摩崖石刻群在当地的古县志和其他文献资料中均是一片空白。“这可能与它地处偏远身藏深山久不被发现,没有引起重视有关。”雷升笑笑说。

 

  据雷升介绍,他们曾经考察过国内不少摩崖石刻,但像雷婆岭石刻这样每一幅文字均讲究装饰的,并不多见。这些石刻纯粹为壮族民间的平民艺术,整个雷婆岭石刻注重边框装饰,采用书画装裱手法对边框装饰进行艺术处理,有的甚至将边框的挂钩、钉子、锁链等都一一雕刻齐全。石刻艺术中采用这种处理手段,在国内堪称绝无仅有。而雷婆岭摩崖石刻是壮族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其装饰艺术在国内石刻艺术中独一无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