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反常,黄鳝会上草,怎么防御

2019-01-21 08:30

前几天天天下雨,现在开始高温,黄鳝以前一直吃食还可以,最近2个怎么偶尔能拣的到上草的,谢谢帮我回答,!!肚子里没有虫,本人已解剖了2条没有看到,当时肝好象有点发黑,怎么处理?希望大家说说你们的。。。

问题补充:
82gem
82gem ·
0 0

  长期以来,黄鳝上草一直是广大养殖户头疼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黄鳝"上草病"?该如何防治?

  黄鳝上草只是一种临床表现,其病因会因养殖季节的不同而异。在黄鳝的养殖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种养殖模式,人们都必须在水面上覆盖一定面积的水草,如水浮莲、水花生等,目的是便于黄鳝栖息,同时还起到遮阴、防寒和净化水质等的作用。健康的黄鳝在白天不摄食的情况下,一般都栖息在水草的下端,将头部露出水面呼吸。黄鳝的呼吸系统很特别,其鳃退化直接用口腔呼吸,另外,喉腔内壁表层组织也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冬眠期间皮肤和泄殖孔也能呼吸。一旦受惊,黄鳝会迅速潜入水底,但7~10小时后,必须浮出水面用口腔呼吸一次。也就是说,健康的黄鳝,只有在饵料的引诱下或傍晚摄食时,才会爬上草面觅食,吃饱后又会潜入草中,除此以外,在其栖息环境发生变化或黄鳝体质发生病变的情况下,黄鳝也会爬上草面,这种黄鳝行动迟缓,或趴在草上不动,体液缺失无光,直至死亡,就是人们常说的"上草病"。

  不同养殖季节的上草病因不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新购苗种下池后的上草

  新购进的苗种下池后一般在7天以后开始上草,二周内达到高峰,20天后上草死亡基本停止,若成活率能确保80%,该批鳝苗可以留用;若在短时间内大批上草死亡,应将未死亡的苗种尽快捞出重新选购苗种,以免耽误养殖时间并破坏水质。网箱养殖的鳝苗应体表褐色且带黄色细小黯淡斑纹或淡黄色且带有点、线状明显大黑花斑,体形细长,头较小,体态均匀。不适应网箱养殖的劣质苗种特征为背色青灰、灰白或乌黑,体形纤细,头大尾小且尾常卷曲。

  1 病因

  因黄鳝苗种的人工规模化繁育尚未成功,目前黄鳝苗种采集年复一年的重复农民野外捕捞-- 中间商收购并储存分类-- 养殖户买进的流程。所以长时间高密度储存转运,致使黄鳝苗种缺氧和机能失衡;另外,储存箱与养殖池温差太大、钩钓、电捕、药捕的鳝苗混入其中而发生应激反应,都是造成黄鳝上草的直接原因。

  2 防治方法

  以防为主,把好苗种购进关。大批量购进苗种时,逐条检验优劣是不现实的,根据多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五个方面值得注意:

  (1)充分了解苗种来源、捕捞方式和运输工具,电捕、药捕、钩钓和干运的苗种不能进购。

  (2)将装满苗种的箱盖盖住15分钟后揭开,剔除浮在表层的和有机械损伤的苗种。

  (3)在苗种运输过程中,要根据量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确定运输方法。少量近距离运输时可用塑料容器等内壁光滑的容器,带水运输或30 ℃以下用不带薄膜内衬的编织袋润湿运输;多量远距离运输时必须配置大容积塑料箱、铁皮箱带水运输,运输箱装水深度不超过40 cm,运输用水不宜用深井水、自来水和加冰水,宜用自然温度的池水,以免因温差变化引起鳝苗应激反应。带水短途运输一般每箱重量25 kg,每100 kg 水体放养100 kg 黄鳝为宜;编织袋润湿运输时需保持黄鳝体表湿润或水略微覆盖黄鳝为宜。太阳过强可用青草盖住黄鳝,以防止曝晒和温度过高。箱内密度不能过大,并按50 ppm浓度左右放入微生态杀菌剂(如噬菌蛭弧菌系列药品)效果较好,并力争在24小时内下池,同时要注意包装箱内水温和养殖池内水温的温差不能超过正负2 ℃,苗种运输回来后可将包装箱直接放入养殖池或网箱中15分钟内外温度平衡后再开箱放苗。

  (4)鳝苗在下箱前要分级筛选,下箱时要严格挑选把关,防止病、弱、伤、残苗下箱。选苗时把购来的苗种调温后倒入宽口容器内,加入清水约30 cm,这时苗种会不断上浮、伸头、属正常现象,肉眼观察体表粘液充足,无外伤,在盆内有吐食现象,且往网箱底部钻者是优质苗种;如腹部朝上、浮于水面或头伸出水面、久不下沉,腮部鼓大发红的或者体表有明显擦伤,嘴部、尾部发白(在水中明显,离水不易发现),肛门处红肿、充血或在盆内沿边缘狂游,尾部卷曲,又或手抓起无粘液、无力挣扎、头下垂的苗种应剔除。

  (5)苗种下箱前要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选用的消毒剂要以低刺激、高效且能保护黄鳝体表粘液的抗菌、免疫制剂为首选,强刺激、强碱性、高毒性的药物不能选用,如漂白粉、高锰酸钾、食盐等。放苗后,黄鳝经捕捞、存放、运输等环节,其应激反应加强,皮肤粘液过度分泌,体质变弱,抗病能力降低,极易受外界致病微生物侵袭。下箱后的前15~25天是影响黄鳝成活率的关键时期。所以在鳝苗完全恢复抵抗力之前,要人工控制网箱内外的水环境,让其尽早适应,尽早开食,以增强体质。如果要捕捞天然野生鳝苗,捕捞时间以晴天晚上鳝笼捕捞、早上放养最佳,鳝苗存放时间不要超过2~3 天。入池后应停食4~7日,以便鳝苗排尽体内粪便,产生饥饿感,便于驯食。

  (6)放养时间及密度。年底上市上半年放养以放养体重25 g左右的个体为佳,放养密以0.5 kg/m2~1.0 kg/m2左右为宜;下半年放养则以个体体重50 g~75 g 以上为佳,放养密度以1 kg/m2~2 kg/m2 为宜。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度分箱,一般一次放足,避免分箱操作。放养时间分为三个阶段:4 ~6 月,天气由凉转暖,雨水充沛,野生苗种充足,价格较低,稻田禾苗封行后黄鳝苗种多为笼捕苗,成活率较高,但要注意防止稻田用药。收购鳝苗要选择连续晴好的天气,且鳝苗不宜长途运输而要就地收购放苗,一般运输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苗种规格以25 g/ 尾左右、不怀卵的小规格苗种为佳;6 月底~8 月底,为一年中最佳放养时间,此时期的气温、水温稳定在25 ℃以上,苗种下箱成活率最高。此时苗种可经过长途运输,一般运输时间在10 小时内均不影响成活率,鳝苗规格以20~50 g/ 尾为佳;9 月底~10 月底,由于放养后黄鳝的生长期短,气温不稳定,一般不当年上市或生长增重而是作为第二年的苗种,有时也暂养至冬季上市,所以此阶段要根据当地的苗种价格选择规格合适的鳝苗放养。

  

养殖过程中的上草

  1 病因

  养殖过程中的上草是指黄鳝驯化成功,摄食已步入正常阶段后的上草,经观察发现一般是中华颈蛭造成的。

  中华颈蛭,俗称蚂蝗,也称沙皮子。虫体呈椭圆形,背部隆起,可吸附于鳝体的任何部位,主要吸附在鳃孔和颈部,吸取寄主血液,黄鳝一旦被吸附,即表现为烦燥不安、爬上草面不肯下水,上草后体液缺失、衰歇而死,此病多发生在无土的流水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30%。冬眠季节的蛭病黄鳝不上草。

  2 防治方法

  (1)鳝苗下池前15天,用生死灰对水草和池水进行彻底消毒杀蛭。

  (2)新鲜饵料(特别是河蚌)要冷冻一周杀死颈蛭后再投喂。

  (3)用益菌素拌饵料内服,每100 g益菌素拌料66 kg,连用3天,预防用量相同,20天用药一次。

  (4)用烟叶煎水稀释50倍后浸泡。

  (5)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

  

预苗品种开春时节的上草

  为了节约养殖成本,提高苗种成活率,缩短驯化时间,养殖户把当年没有达到商品规格的黄鳝作为次年的苗种囤养在网箱内越冬,开春后再进行养殖(俗称隔年仔)。通过这种方式养殖的黄鳝体重可比当年购进的苗种增加一倍以上,这无疑是一种极佳的养殖方式,但每年的3~4月气温开始回升时,苗种也会发生上草现象,今年3月份,湖北省荆州的部分养殖户就曾发生过这种情况。

  1病因

  (1)黄鳝(隔年仔)经过一个冬天的蜇伏,当水温上升至10 ℃以上时,开始苏醒蠕动觅食,但此时黄鳝主要养殖区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还很不稳定,温差变化大,大多数养殖户还没有开始投喂饵料,黄鳝上草觅食时,由于水中与草面温差悬殊,且无食可觅,致使本来就体质虚弱的鳝苗因冻伤或体液缺失而死亡。

  (2)网箱内底泥遇水温上升,其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随水温上升而释放出来,致使黄鳝中毒,纷纷浮出水面或爬上草面,如前所述,水中与草面温差悬殊,致使中毒后的鳝苗又被冻伤,体表粘液缺失而死亡。

  2防治方法

  (1)当水温上升至10 ℃以上时,傍晚发现有鳝种上草觅食,应按网箱鳝苗重量的1%~2%投放开口鲜饵,并在饵料中加入噬菌蛭弧菌内服剂防止细菌性肠炎,但不要过多投放饵料,以防鳝苗暴食,引发肠炎,一周后可按正常投放量投喂饵料。

  (2)改良底泥和水质,当气温连续3天在15 ℃以上时,要泼洒改良底质和水质的药物,同时还要对水体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