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组织正常,有扳机点,神经敏感,鼻涕最多,怎么找到扳机点?重谢

2019-01-22 12:55

鼻子原来有咽囊炎,形成鼻咽部特殊环境,刺激鼻咽部鼻涕分泌极多,我用微波干掉了一些敏感的扳机点,效果很好,但是剩下的扳机点找不到,鼻咽部粘膜面积很大,全烧了会干燥,是不是在腺样体上?还是在粘膜上?怎么解决,重谢

问题补充:
3ll4n
3ll4n ·
0 0

九章现代研究与针刺麻醉 





节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对机体的多个系统及器官功能具有多方面、多途径的调整作用。针灸之所以能够防治疾病,正是基于针灸的调整作用。此外,在机体患病时进行针灸治疗,除了在一般意义上的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外,还可增强生理防御功能,即动员机体潜在力量,针对疾病的发病机制,逆转疾病趋向,朝着减轻疾病后果和治愈的方向发展。总之,针灸是通过激发、调整和促进机体的内在因素,从而实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目的。近年来,我国研究者运用现代科研方法和技术对针灸治疗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而深入地研究,大体可概括为如下诸方面。 

一、针灸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针刺、耳针、艾灸、敷贴、拔罐、激光照射等法对哮喘发作均有较好疗效,可迅速解除呼吸困难,增加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一般以肺俞、天突、膻中、定喘、大推等为主穴。据13个单位对3230例哮喘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效以上疗效(包括治愈、临床治愈和显效)为40.2%,总有效率为89.7%。有人取大椎、肺俞、天灾等穴,用化脓灸治疗985例,痊愈505例,显效253例,有效172例,总有效率为94.4%,追访300例,远期总有效率为84.3%。 

针灸不仅对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幅度,而且对支气管平滑肌运动、通气量、肺活量、气造阻力、呼吸肌电和隔肌运动等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针刺对呼吸功能的调节作用一般有两种效应,一种是即时性效应,如针刺人迎可立即引起肺通气量增大;另一种是迟缓性效应,针刺后并不立刻引起变化,而是经过多次针刺才逐渐产生效应,一旦效应发生后则不易消失。针刺可使迷走神经紧张度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渗出减少,致使气道阻力降低,通气功能改善。 

二、针灸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针灸对心率、心律、血压及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脑血管、内脏血管、左心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亮一脑啡肽祥物质含量,发现针刺内关穴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含量显著降低,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关节病等患者的含量则明显升高,健康组则无明显变化。通过CT检查,发现针刺内关等穴能使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逐渐吸收,血肿减小乃至消失,血肿减小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相一致。因而认为,针刺穴位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在于针刺能促进脑出血的吸收。从分子水平探讨针刺对心血管效应形成机制的结果证明,针刺对心肌不缺氧的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主要是通过增加CAMP的含量来加强心编功能;对心肌严重缺血、缺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则借助降低CAMP水平来减低心肌耗氧负担。对冠心病患者,针刺可改善微循环、心功能、心肌的兴奋状态,有利于防止严重心律失常和冠心病摔死;并可降低心肌氧耗量,促进冠脉侧支循环,有利于减轻心肌损伤,缩小损伤范围,增强心肌收缩功骷,改善心肌系血功能。 

节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针灸可使模型动物缺血性心电图明显改善,降低心率和总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每搏作功和平均动脉压,纠正急性心肌损伤时的低心排出量及高外周阻力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如用心外膜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范围和程度,用氟蓝四唑(N-BT)染色显示心肌坏死范围,可以看出,电针可使心肌梗死范围和坏死区域缩小,损伤程度减轻。针灸的这种效应与心肌氧代谢有关。采用氧电极测氧法检测心肌耗氧量,证明电针“内关”穴后,可使模型动物心肌耗氧量降低。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还显示因结扎缺血而发生病理改变的心肌细胞,特别是其中的线粒体峪结构,即时松结后可逐步恢复。电针“内关”,可促进这一恢复过程。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电针调整了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活动,改善了机体的病理应激反应,促进了心肌的无氧代谢,所以结扎左室支期间或即时松结后予以电针的动物,其心肌缺血性损伤程度较轻,恢复较快。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表明,对1期、I期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较好,对症状性高血压病也有一定疗效。据25个单位针灸治疗2492例患者统计资料,有效率为71%~98%。研究结果表明,针灸降压的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太冲、丰隆、足三里、丘墟、风地等有良好疗效。针刺治疗高血压病患者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都可有所降低,针后平均动脉压较针前显著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减少,心功能改善。疗程结束后血清胆固醇及其与磷脂的比值也有显著下降,说明针刺治疗有全面调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脂质代谢,改善血液粘滞性,改善血液动力学,调节神经递质等作用。 

针灸治疗休克过程中对机体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对失血性休克动物,针灸可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外周阻力;提高血氧含量,增强氧的利用;活跃肝糖原的分解,改善组织的能源供应,从而纠正休克并缓解休克引起的后果。在外科手术前针刺,可防止或减轻手术时的血压下降。针刺升压作用较强的穴位有素液、涌泉、水沟、十宣、合谷、内关、足三里、百会。针刺升压以强刺激,久留针,持续或间歇运针为好。据临床观察,针刺对微循环痉挛期及微循环扩张期早期可有较好的升压效果,对微循环衰竭期则较差。针刺治疗实验性休克的结果表明,针刺“水沟”等的抗休克作用是反射性的,也有体液因素参与,但肾上腺不是重要环节。在针刺水沟、承浆治疗休克的研究中,观察到电针可使休克家兔动脉血氧含量增高,而对正常动脉血氧水平无影响,对休克动物组织氧耗量有重新分布的调整作用,同时也增高肺的摄氧率。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一般以冲动起源异常或冠心病引起者较为满意,传导阻滞和心肌疾病引起者较差。针灸内关、神门等穴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不齐426例,冲动起源失常者198例,有效率86.4%;冲动传导异常者22例,有效率18.2%;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33例,有效率75.8%;心肌炎和,心肌病者40例,有效率80%;高血压者23例,有效率82.6%;风心病者16例,有效率为62.5%;神经功能失调或原因不明者94例,有效率为84.4%。其中年龄小、病程短的疗效较高。针刺内关对缺血性定性心律失常影响的实验观察结果显示,针刺汉内关在交感神经系统完整的情况下,可提高心脏的起搏阈、反复的心室反应阈值和室额阈值,可以延长心室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并使强度间期曲线向右明显移位。 

对免皮下注射苯肾上腺素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电针“内关”可降低其发病率,并促进其恢复;相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造成家兔实验性心动过速,电针则有减慢心率,促使其恢复正常的作用,作用也是以“内关”穴为明显。临床对窦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也证实针刺内关穴对窦性心动过速有减率效应,对心动过缓有增率效应。 

三、针灸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针灸对消化道的运动,消化眼的排班,胆外流量以及胆囊、胆道的舒缩功能等,均有调整作用。如以针刺犬的“足三里”作为条件刺激,食物作为非条件刺激,两者结合20次左右,即可建立起“足三里”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当条件反射巩固后,针刺胃经其他穴位,虽不给食物强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但在同样条件下,针刺膀胱经或胆经腑穴,或不出现条件反射。或偶而出现但分泌量较胃经穴位为少。 

针刺膻中、天突、合谷和巨阙穴可使正常食管壁蠕动增加、增强,管腔放宽,如管壁为肿瘤组织所代管或放疗后发生纤维化,针刺后则无明显改变。另一报道1例贲门失弛缓患者,在X线检查时观察到针刺中院、内关、足三里,当患者酸胀感剧烈时,闭合的食管下端即开启,其张开的直径可达0.5~2.ocm。其作用以针刺足三里为最强,内关和中脘次之。 

针刺足三里、胃俞等穴可以明显地改变胃和小肠的活动,其作用取决于当时胃肠道所处的功能状态。如胃的运动处于比较抑制的状态时,针刺能使胃的活动加强,胃体收缩幅度增大,频率加快,胃液的酸度和酶的活性升高;反之,则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据11个单位报道针刺治疗胃下垂2226例,治愈率为384%,总有效率为则.4%。X线观察证明,针刺可使胃蠕动增强,提高胃肌张力,使胃得到回升。临床报道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治疗胃扭转也有一定效果。 

对消化性溃疡,针灸可以调整自主神经功能,降低胃粘膜兴奋性,减少促胃液素和胃酸分泌,有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据9个单位对消化性溃疡549例的针灸治疗资料,治愈率为59%。针刺中院、章门、脾俞、胃俞等穴治疗30例住院患者,主要症状缓解率为93%~100%,胃镜观察有效率为73%。在动物上与描记胃粘膜电位同时记录胃运动,证明针刺对胃电和胃运动的影响是一致的。有实验表明,针刺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电振幅的抑制与针刺的穴位有一定关系,即针刺胃俞>中脘>足三里>脾俞>梁门>头维>阳陵泉>对照点。一旦胃溃疡发生穿孔,针刺还可使大网膜向胃壁创口移动,包裹创面,形成粘连,并能提高腹膜的吸收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如为活动性溃疡引起者,在针刺穴位后可使其变形缓解,龛影暴露,借此可以提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X钱诊断的准确率。 

针灸治疗急性胃肠炎,据7个单位492例治疗结果,治愈率达95%,多数患者经1~3次治疗即痊愈。有报道用针灸治疗暴发型胃肠炎301例,治愈296例,治愈率为98.3%。针刺治疗细菌性痢疾除有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外,对肠道局部也有影响,可抑制亢进的肠蠕动及扩张肠血管,增加肠血流量,有助于肠道病变的愈合。应用艾灸中院、天枢、关元等穴治疗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有较好疗效,针刺外陵、少海、气冲、幽门可使痉挛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痉挛解除。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内关等穴可使便秘患者直肠蠕动增加,便意出现。 

据研究,针刺治疗阑尾炎的作用在于对肠道和阑尾运动以及机体防御反应的影响。慢性阑尾炎患者在针刺阑尾穴后,阑尾排空时间延长,并伴有局限性压痛,按此诊断可使病理检查符合率由84.7%上升到100%,并使手术的可靠性由盯61.1%上升为100%。 

针灸治疗胆囊炎有一定疗效,针刺膝四穴、阳陵泉、期门穴治疗急性胆囊炎150例,治愈142例,治愈率为947%,随访1年均未复发。 

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完全缓解者为72%,总有效率达96.5%。针刺至阳穴治疗胆道蛔虫症总有效率为97%。对胆石症,针刺可能有使胆囊收缩,促进排石,以及影响脸色素代谢,预防结石形成等的作用。电针右期门、日月穴治疗胆结石排石率为78.4%,耳穴压迫法的排石率为81.9%,用耳针、耳压综合疗法的排石李为98%。对肝硬化患者运用中药敷贴期门、神解等穴,能减轻乏力、纳呆、腹胀、腹水等症。 

四、针灸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针刺对肾脏泌尿功能、输尿管运动、膀胱运动和尿道括约肌舒缩功能等,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对遗尿、尿失禁、尿油=潴留、排尿困难等有良好治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购穴的特异作用较为突出。如针刺照海、阴谷穴对肾脏泌尿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针刺肾俞、京门穴则呈现抑制作用。针刺动物“膀胱俞”、“曲骨”、“次(骨蓼)”、“关元”、“中极”时,膀胱呈现收缩反应,但在针刺“肾俞”时则膀胱呈现扩张反应。观察到针刺“膀胱俞”可引起下丘脑后部放电频率增加或减少,随即发生膀胱反应,在延髓网状结构也有增频和减频两类反应,而静注硫贲妥钠可减弱这些反应。针刺“次(骨蓼)”可引起中脑及桥胞与膀胱活动有关的单位放电增加或减少。跑刺激中腹膀脱抑制区同时针刺,可解除膀胱的弛缓状态;电刺激镜脑排尿中枢同时针刺,可使膀胱的升压效应更为加强。在电刺激大脑皮质、杏仁核、苍白球、视前区和隔区引起膀胱反应的基础上,记录这些部位中与膀胱活动有关单位的放电。这些部位都对针刺有反应,也引导到增频和减频两种类型。实验证明,针刺并未刺及膀胱,当穴位封闭后,针效消失;骰髓背根神经切断后,针刺“次(骨蓼)”穴作用消失,但针刺对侧穴位仍有反应。因此,认为针刺是通过上述外周途径,影响与膀胱有关的中枢部位而作用于膀胱的。 

针灸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尿潴留均有较高的疗效。如针刺气海等穴治疗170例,30min内自动排尿者86例,0.5~2h自动排尿者75例。据6个单位治疗各种尿潴留403例资料,针灸治愈率为75%,有效率为95%,以流脑、产后、术后及精神因素引起者效果最好。针灸治疗遗尿症,据11个单位224例治疗资料,治愈率为52.8%,总有效率为93.7%。针灸关元、三阴交、气海等穴治疗1000例,有效率达97.4%。针刺关元、水道、三阴交等穴治疗32例急性肾炎,3次治疗后尿量增多,7日水肿消失,治愈17例,好转13例。穴位注射肾俞、足三里穴治疗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蛋白尿、慢性肾炎30例,尿蛋白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