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那个好?

2013-06-22 00:00

问题补充:
zj11072831
0 0

哈尔滨理工大学好,全国名牌。重点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8年,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原三校均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经6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哲、文、法、教育、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3年,被教育部授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15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学校共有4个办学区,其中在哈尔滨市有东、西、南3个办学区,在山东省荣成市设有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10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面积9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8万册,电子图书6100GB以上,中外文期刊15万册,文献数据库31种。现有教职工2960人,其中专任教师1690人,副高职以上人员14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日制在校生340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 学校设有20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1个教学实践中心;有59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有8个国家级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19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10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1个,其中,“黑龙江省电介质工程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黑龙江省高效切削及技术工程实验室”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高效切削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与智能运行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黑龙江省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和1所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院;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973”、“86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1项,省部级项目283项,企事业委托项目1130项;科技成果获奖137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励81项;发表学术论文4600余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200余篇。在教学研究方面,继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66项。学生参加省级及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4114人次,其中国际级73项、国家级1065项、省级及地区级2976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102项、省级立项78项。 学校主办有《电机与控制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科技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四种公开发行学术期刊,其中《电机与控制学报》为EI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录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与管理》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2012)、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CSSCI(2014-2015)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学校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不断拓宽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渠道,现已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20余个国家的50余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全国制造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很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和领导骨干,学校被社会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被企业(行业)誉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面向未来,哈尔滨理工大学将以“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夯实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为基本发展思路,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广大师生校友引以为自豪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吉林省重点大学,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学校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为学校创始人、任院长。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学校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现有3个校区,土地面积近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藏书总量34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129万册。学校设有理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3个教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军体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设有6个校直属科研机构、43个院直属科研机构。现有各类学生总数2710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5人,硕士研究生4250人(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994人),本科生16116人,留学生188人,教育学生6139人。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3个吉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5种硕士学位专业授权,57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建校之初,中国埚光学玻璃研制者龚祖同、中国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中国台高精度经纬仪研制者薛鸣球等多位学术大师在校任教,为学校积淀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如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973”首席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在这里云集。现有教职工205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博士生导师131人、正高职198人、副高职41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4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7人。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精英班。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联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一大批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荣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9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单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20余项,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部分专业考研率达到40%。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科研工作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屡创佳绩。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吉林省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377项,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1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14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2.3亿元。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设有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吉林省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中心和长春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是上海合作组织中方项目院校和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项目院校。办有2个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年来派出300多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校际交流项目派出近百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或者攻读学位。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7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建有1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其中在29个省市区进入一批次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吉林省省属高校前茅。近三年,毕业生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达到46%,进入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比例为23%。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学校设有22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近年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入实施“创建和谐校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和“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工程”,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单位,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师生秉承“育人为本、崇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在“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理工大学精神的引领下,正朝着建成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军民兼顾,光电技术特色鲜明,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研制、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在2004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4年,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吉林省首家高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赢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名,有教职员工1800余名。学校设有20个学院,2个教研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拥有2个省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8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创建了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2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19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春工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举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35所院校之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学校拥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素质与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19名,其中教授17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33名,硕士生指导教师500名;教师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3名,全国百名优秀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2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1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4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7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吉林省学科建设工程首席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吉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名,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名,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3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名,吉林省教学名师9名;享受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4名。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市场中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学校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创新教育和学习的革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普遍增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安心基层、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曾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成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学校建有31个研究所,2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各类专业实验室设备仪器精良,实验条件先进。校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学校还有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以及省内高校一流的体育场馆。学校的计算机校园网通过光纤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学生在校园内随处可以享受宽带网络服务,阅读数字期刊和电子图书等。   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依托一汽、吉化等大型重点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积极发挥工科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主动承担起科技支撑的重要任务。我校的科研与产业结合紧密,成果转化率高,碳纤维、ABS树脂、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汽车安全气囊自动生产线、冶金节能等一批重大成果在我省实现了产业化。五年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10项,全口径科研经费3.2亿元,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8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9项, SCI、EI、CSSCI和ISTP收录论文1215篇。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英、美、日、韩、俄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并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教育项目。   学校在注重抓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营造,各种学生社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学校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学校于2009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zj110
zj110 ·
0 0

哈尔滨理工大学好,全国名牌。重点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8年,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原三校均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经6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哲、文、法、教育、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3年,被教育部授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15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学校共有4个办学区,其中在哈尔滨市有东、西、南3个办学区,在山东省荣成市设有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10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面积9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8万册,电子图书6100GB以上,中外文期刊15万册,文献数据库31种。现有教职工2960人,其中专任教师1690人,副高职以上人员14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日制在校生340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 学校设有20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1个教学实践中心;有59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有8个国家级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19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10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1个,其中,“黑龙江省电介质工程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黑龙江省高效切削及技术工程实验室”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高效切削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与智能运行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黑龙江省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和1所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院;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973”、“86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1项,省部级项目283项,企事业委托项目1130项;科技成果获奖137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励81项;发表学术论文4600余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200余篇。在教学研究方面,继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66项。学生参加省级及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4114人次,其中国际级73项、国家级1065项、省级及地区级2976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102项、省级立项78项。 学校主办有《电机与控制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科技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四种公开发行学术期刊,其中《电机与控制学报》为EI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录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与管理》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2012)、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CSSCI(2014-2015)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学校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不断拓宽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渠道,现已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20余个国家的50余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全国制造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很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和领导骨干,学校被社会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被企业(行业)誉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面向未来,哈尔滨理工大学将以“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夯实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为基本发展思路,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广大师生校友引以为自豪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吉林省重点大学,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学校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为学校创始人、任院长。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学校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现有3个校区,土地面积近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藏书总量34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129万册。学校设有理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3个教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军体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设有6个校直属科研机构、43个院直属科研机构。现有各类学生总数2710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5人,硕士研究生4250人(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994人),本科生16116人,留学生188人,教育学生6139人。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3个吉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5种硕士学位专业授权,57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建校之初,中国埚光学玻璃研制者龚祖同、中国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中国台高精度经纬仪研制者薛鸣球等多位学术大师在校任教,为学校积淀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如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973”首席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在这里云集。现有教职工205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博士生导师131人、正高职198人、副高职41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4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7人。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精英班。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联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一大批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荣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9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单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20余项,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部分专业考研率达到40%。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科研工作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屡创佳绩。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吉林省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377项,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1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14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2.3亿元。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设有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吉林省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中心和长春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是上海合作组织中方项目院校和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项目院校。办有2个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年来派出300多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校际交流项目派出近百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或者攻读学位。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7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建有1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其中在29个省市区进入一批次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吉林省省属高校前茅。近三年,毕业生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达到46%,进入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比例为23%。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学校设有22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近年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入实施“创建和谐校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和“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工程”,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单位,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师生秉承“育人为本、崇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在“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理工大学精神的引领下,正朝着建成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军民兼顾,光电技术特色鲜明,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研制、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在2004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4年,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吉林省首家高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赢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名,有教职员工1800余名。学校设有20个学院,2个教研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拥有2个省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8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创建了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2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19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春工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举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35所院校之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学校拥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素质与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19名,其中教授17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33名,硕士生指导教师500名;教师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3名,全国百名优秀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2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1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4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7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吉林省学科建设工程首席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吉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名,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名,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3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名,吉林省教学名师9名;享受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4名。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市场中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学校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创新教育和学习的革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普遍增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安心基层、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曾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成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学校建有31个研究所,2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各类专业实验室设备仪器精良,实验条件先进。校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学校还有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以及省内高校一流的体育场馆。学校的计算机校园网通过光纤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学生在校园内随处可以享受宽带网络服务,阅读数字期刊和电子图书等。   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依托一汽、吉化等大型重点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积极发挥工科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主动承担起科技支撑的重要任务。我校的科研与产业结合紧密,成果转化率高,碳纤维、ABS树脂、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汽车安全气囊自动生产线、冶金节能等一批重大成果在我省实现了产业化。五年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10项,全口径科研经费3.2亿元,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8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9项, SCI、EI、CSSCI和ISTP收录论文1215篇。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英、美、日、韩、俄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并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教育项目。   学校在注重抓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营造,各种学生社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学校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学校于2009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