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菩提树佛祖有什么关系?

2015-07-07 00:00

问题补充:
ztianhei32
0 0

关于菩提树的典故:               五祖法师传衣钵的时候,大弟子写了“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人都很钦佩。         结果一个打杂的叫慧能,看了之后就改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才是真正领悟。结果五祖就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         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禅宗六祖慧能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ztian
ztian ·
0 0

关于菩提树的典故:               五祖法师传衣钵的时候,大弟子写了“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人都很钦佩。         结果一个打杂的叫慧能,看了之后就改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才是真正领悟。结果五祖就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         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禅宗六祖慧能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z4037
z4037 ·
0 0

“菩提”(梵文:bodhi)意为“觉悟”。菩提老祖的菩提就是这个意思。下面细说一下菩提树。菩提树的别名有:神圣之树、思维树、毕钵罗树、印度菩提树、佛树、觉树、道树、道场树。佛经中说,若有行者于某种树下成就佛道–无上正等正觉,此树即名“菩提树”,因此,“菩提树”对于佛教信众而言就是“圣树”。然诸佛成道其树各别,譬如说:“毗婆尸佛坐娑罗树下、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毗舍婆佛坐婆罗树下、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释迦牟尼佛坐毕钵罗树下”成佛。这些树种类及名称原本各不相同,但都因为有行者于其树下成佛,而都被尊称为“菩提树”。另外印度教、耆那教也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台湾花莲县的县树。

zfdhy
zfdhy ·
0 0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后来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